<<  < 2010 - 12 >  >>
1 2 3 4
5 6 7 8 9 10 11
12 13 14 15 16 17 18
19 20 21 22 23 24 25
26 27 28 29 30 31




       在我看来,目前少儿读物呈现出两种耐人寻味的基本面貌,要么是“乱花渐欲迷人眼”,层出不穷,良莠不齐,让人无所适从;要么是“浅草才能没马蹄”,那些文质兼美、令人眼睛一亮的读物却在寥寥,在热闹的纷象中显得形单影只。而当《最佳儿童文学读本》和《最佳少年文学读本》(以下简称《读本》)的书香轻轻飘来的时候,我们心头掠过了一种久违的温暖和感动,似乎在茫茫荒地的旅行中觅到了一片盈盈的绿洲。
       多年了,未曾见到过如此神情激动、情绪热烈地传阅和议论一篇篇作品的景象,而且这样的景象不仅出现在课堂、校园,还出现于书店、街头甚至我们生活的各个小区,读者是如此的兴致勃勃,趣味盎然。说它是一股“旋风”显得太轻薄了,何况它根本没有过场也不会过场,更不会随波逐流与物推移。我预感,它会是一棵长青树,深植于我们的精神家园,就像我曾经预感过同样是方卫平先生参与主编的《新语文读本》会“一枝独秀”那样,这两套《读本》在今后甚至更长的一段时期内,将会是这个领域里的真正经典,一个无法超越的高度。
       这个高度是由其内在品格奠定的。作为编著者,方卫平先生有着“得天独厚”的思想优势和艺术土壤,二十多年少年儿童文学教学、研究工作的专业积累,广泛涉猎中外优秀少儿文学作品而形成的宽阔视野,再加上一贯清醒、执着的编选个性和艺术追求,《读本》理所当然地承担起了某种使命,并且把它发挥到了极致。在深度上,扎实坚定地开掘,深化得深邃深刻;在广度上,沉稳潇洒地拓展,伸展得清朗辽阔。呈现于形式是别样新颖,体现于情感是真挚动人,让读者在阅读的风景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一场质朴清新的审美之旅。说实话,对于这套《读本》,我是在认真的“补课”,和自己的孩子一起阅读、一起学习、一起感受、一起成长的,阅读中间,时时清风,每每开怀。为一个个故事而沉醉,为一道道哲理而愉悦,为一片片匠心而怡然,我为执手于《读本》而庆幸欣慰,而满足满意,这种体验式的阅读令人感到精神上的无比快意。但快意的同时,心底也隐隐地感受到一丝遗憾,原来我们曾经错过了那么多!因为里面精选的大量的文章,都是我们所未尝遭遇甚至闻所未闻的,作为好于阅读、乐于阅读者,虽然难免也会有添足之虞,或者遗珠之憾,但面对《读本》,我觉得我们的阅读视野缺失得太多了。幸好,《读本》珊珊而来……
       虽然,这些作品名义上是“少儿文学”,展现的也是少儿文学的纯真和质朴,幻想和幽默,但这些作品触及到了关于童年、人性、社会、命运等最基本的价值命题,因此使我们能在体验少儿文学的天真和趣味之外,又格外地领略到了其中关于人生、自然、社会、文化的智慧和哲学。其思想深度,其情感力度,就远远不止于少儿文学一域。所谓“立象以尽意”,在这个意义上,《读本》毫无疑问是立体的、包容的、多元的。在其诗性品格上,《读本》是少儿的,也是成人的;是当下的,也是未来的;是空间的,也是时间的,--在我所理解的“经典”规范中,《读本》合于这样的要义。
     《读本》“物质形式”上的呈示,其实也是编著者敏锐深刻、开放大气的艺术精神的自然流露,选录进《读本》的所有文章,显然不仅仅是简单的“选录”二字,在我看来,字字皆心,句句皆情,诚如编者如言“儿童文学的选本工作就是在儿童文学的艺术海洋中去寻觅、打捞、拣选那些散落或被遮掩了的文学珠宝”,“寻觅”、“打捞”和“拣选”,三个简洁的动作,包含着事实上多少巨大的劳作。透过字里行间,我似乎可以触摸得到那些文字背后跳动着的心灵和真实的体温,这个《读本》的完成,这样精致的艺术选择,需要的不只是学术智慧,更需要罕见的理论勇气。《写在<最佳少年文学读本>出版之际》中有一句容易被人忽略的话,“我认为,眼光和态度对于编选者的工作来说,可能是更为重要的要求和质量保障条件”,--看上去似乎是漫不经心的提法,我却格外的深以为然,并且肃然起敬。因为同样是面对那些散落或被遮掩了的文学珠宝,唯有方卫平先生操持起了那根阿里阿德涅彩线,并且把它们串连得如此精彩绝伦。
       当下少年儿童的精神成长,充斥着太多疏离“少儿”的东西(譬如各种新兴的传媒和科技),他们特别需要作家和学者及时和正道的指引,人生的阶段是不容错过和无法超越的,这个阶段,是最需要打下一个坚实精神和审美的底子。现在,幸好有了《读本》(当然类似《读本》的可能也有),我想,当他们怀揣着《读本》开始自己的精神之旅时,既是幸福的,也是温暖的。在这个意味上,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,作为一个孩子的父亲,我应该对方卫平先生又一次独特的艺术贡献表达自己的深深敬意。
      记得多年前读到过方卫平先生的《制造一个阅读神话》(载1997年《文学报》),在文中,他深情地说道“我们还应该通过作品使孩子们建立起对于平凡的恭敬,对于善良的向往,对于正义的响应,对于崇高的膜拜……”,结语中,他又满怀期待满腔热情地呼吁“我希望这不会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神话--或者,就让我们共同来制造这样一个阅读神话吧”。
       --一个阅读神话已经事实上的完成“制造”了。而我却在私心里兴奋地期待着方卫平先生的下一个阅读神话,那也是完全可能的,或许,在《读本》的基础上,它会很快到来。
发表评论:
天涯博客欢迎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