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<  < 2010 - 12 >  >>
1 2 3 4
5 6 7 8 9 10 11
12 13 14 15 16 17 18
19 20 21 22 23 24 25
26 27 28 29 30 31




 

岁岁冬至,今又冬至。

除了感慨时流之匆匆,气候之忽左忽右,天地众生之苍茫外,尤觉老祖宗之微言大义,“冬至”二字,道尽许多哲理,许多况味。

 唐代杜甫有《冬至》诗云: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年年至日长为客,忽忽穷愁泥杀人!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江上形容吾独老,天边风俗自相亲。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杖藜雪后临丹壑,鸣玉朝来散紫宸。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心折此时无一寸,路迷何处望三秦?

按照科学上的说法,在冬至这一天,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(又称为冬至线)上,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,黑夜最长,我国的位置就是在北半球上。冬至过后,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,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,而夜晚渐渐缩短,正因为如此,冬至便成为历法上重要的节气之一。所以古人有"冬至一阳生"的说法,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,阳气就要回升了。这个说法,颇令人温暖,因为人的内心总是向着暖意的,至少,是它在催生着万物的复苏和成长……
   
中国人向来是重视这节那节的。我想,古代的冬至或许更像节日,于是颇向往那种浓浓的氛围。在古代,冬节曾是一个隆重的日子,在周朝,因为周历的正月是夏历的十一月,因此,周代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,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,才把元旦和冬至分开,因此,也可以说:过"冬节"是自汉代才有的。汉代甚至在冬至前后,从皇帝到百官都停止办公,全部休假,就像现在的过年。富人都喜欢过节,于是又有“有者冬至夜,无者过一夜”、“富人吃一夜,穷人冻一夜”的俗谚。
   
中国人逢节又是最重“吃”的,一说到节往往就意味着吃这吃那的。查看了一下资料,果然颇有讲究。冬至要吃美食是人们过节的传统习惯,中国大地冬至的食俗南北不同。冬至吃汤圆,是我国的传统习俗,在江南尤为盛行。民间有“吃了汤圆大一岁”之说。冬至吃汤团又叫"冬至团"。浙江等地每逢冬至这天,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齐,嫁出去的女儿也要赶回婆家。家家户户要做荞麦面吃。习俗认为,冬至吃了荞麦,可以清除肠胃中的猪毛、鸡毛。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。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,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,中午是油墩儿菜、冬笋、肉丝炒年糕,晚餐是雪里蕻、肉丝、笋丝汤年糕。冬至吃年糕,年年长高,图个吉利。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。相传,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,觉得味道特别鲜美,赞不绝口。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。现在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,吃狗肉、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,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。
    
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,以五日为一候,三候为一气,一年又分为十二节和十二气,合称为二十四节气。冬至则为其一也。挨着指头数节气,也是日子的踏踏实实,诚恳诚恳。

今日为冬至,而最高温达18度,暖暖的冬阳,明晃的光亮,沉醉的人们,让人恍若置身春天的气场。当然,隐隐传来的消息是,极冷的天气将不日来袭,又一场风雪的洗礼将隆重飘洒……

说不出为什么,我对二十四节气都是充满好感的,每一个节气似乎都令我感受到蓬蓬勃勃的大地伟力和生物张力,特别是那种弥漫于天地四方的自然之道和张弛之意,尤其让人藉此感恩伴随我们的那一个又一个来而复去的日子,因此,每一个日子都有我们感恩的理由,或许,那也是我们存在的理由。

 

 

 

  • 标签:冬至 
  • 发表评论:
    天涯博客欢迎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