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电视剧《手机》,其中费墨教授有一句极具震撼性的台词:“世界上最怕的是什么,结盟。”——为什么可怕呢?因为结盟造就了团队,而团队蕴蓄的是不可遏止的蓬蓬勃勃的力量。
这令我想到前几天刚刚看到的一组数据——
从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公司一个212的电冰箱生产技术,经过16年的发展,到2000年,已形成了69大系列108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。海尔现在平均每天可推出1.3个新品种,平均每天申请国家专利2.5个,成为中国拥有专利最多的企业。
这显然也是由“结盟”带来的灿烂景象!因为像海尔这么多的创新,绝不是几个工程师就能搞成的,其背后站立的是一个优秀团队,一个保持着旺盛生命力的团队。这就是1+1>2的效应。——这也是团队合作中极具内涵理念的智慧概括,是资源整合的生动诠释。
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需要团队,“团队精神”、“团队协作”、“团队力量”这些词汇高频率地出现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几乎每一个领域,对团队的渴望和呼唤,昭示了我们时代的合作趋势和发展路径,人们日益清醒地认识到:做小事靠自己,做大事靠大家!海尔的成功,正是有效地整合了“每一个”的智慧,并将之发挥到了极致。
这样,如何打造一个“黄金团队”,成为无数人的梦想,也成了这个时代不可回避的主题,几乎所有团体都在为此孜孜以求和拓展深化,而每个时代对团队建设都有具体的要求,会面临不同的课题,自然,团队打造也不可能刻舟求剑,整齐划一,它需要的是顺应时势,顺乎人心,既不落后于时代,又不超越于阶段。
时代的高速发展,正在现实而迫切地考验着管理者的智商和情商,一方面把人们拉回到合作与共存,另一方面也会把人们带向竞争甚至毁灭,不同的团队建设,产生的效应很可能是大相径庭的。
团队建设的途径千条万条,自可择善而从,或物质层面,或精神层面,或哲学层面,但无论如何,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塑造则是每个时代都必须高高飘扬的旗帜,没有精神,就没有前赴后继的发展动力,这是其中最为核心的。用一句通俗的话讲,没有精神,在关键时刻就豁不出去!
几年前看过一部军事题材的电视剧《亮剑》,其中主人公李云龙的一段台词,在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——
“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,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,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。明知不敌,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。即便倒在对手的剑下,也虽败犹荣,这就是亮剑精神……我们靠的就是我们军队广大指战员的战斗意志!纵然是敌众我寡,纵然是深陷重围,但是我们敢于亮剑!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个人!一句话,狭路相逢勇者胜!亮剑精神就是我们这支军队的军魂!剑锋所指,所向披靡!
或许,陈布雷对交战后期国共两党的胜负高下所作出的精妙回答——“共产党势大,国民党力大”,正是李云龙这段告白的最好注释吧。因此,同样是团队,营造“力”是不够的,更需要的是造“势”!而这个势,更多的来自内在的精神气质。
在这个意义上,强调团队精神的力量,再多也不过分。尤其是在张扬自我、激扬个性的当代,更需要内心的认同,意志的凝聚,甚至是宗教式的“皈依”。因为人心凝聚如同登山,须步步着力,处处用心,而人心涣散则如坠崖,一步不慎,便会掉落深渊,功亏一篑。
然而,时下对团队理念的过分强调,往往会造成另一种倾向的漫延,这就是注重团队建设的同时,往往会轻视甚至忽略个人在团队中的作用发挥和智能创造。虽然我们要不遗余力地镕铸这种内在的团队精神,但不能就团队而团队,而必须在着眼于团队的同时,着力做好“整合”之功,使团队中的每个人能够人尽其才,才尽其用,也只有这样,优秀团队的打造才有理由期待。毕竟,团队就如同美妙的合唱,合唱的美声则来自每个人的动人歌喉。
培养团队中个人的素质和气质,和培养团队中的集体精神一样,贵在把握其核心的要素。我以为这个要素就在个人的态度,态度决定团队的品格和境界,甚至团队的最终命运。
或许,王永庆的故事最能说明这个问题——
王永庆卖米多是送米上门,他在一个本子上详细记录了顾客家有多少人、一个月吃多少米、何时发薪等。算算顾客的米该吃完了,就送米上门;等到顾客发薪的日子,再上门收取米款。他给顾客送米时,并非送到就算。他先帮人家将米倒进米缸里。如果米缸里还有米,他就将旧米倒出来,将米缸刷干净,然后将新米倒进去,将旧米放在上层。这样,米就不至于因陈放过久而变质。他这个小小的举动令不少顾客深受感动,铁了心专买他的米。
一般人经商,能达到“满意”就很不错了,而王永庆达到的是“感到”,试想,一个人连感动都有了,做事还不会义无反顾吗,还不会发自深心吗?这就是态度,哪怕只多一点点的用心,态度就会不一样,结果就会不一样。
现实中,许多人在工作的路途上分心、多心、担心、疑心,许多人在工作的思考上分化、异化、变离、变态,全在于工作态度上的无法正确解答,而生活的意趣、人生的境界也由此分野。
有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,讲的也是态度。一位老木匠要退休了,老板请他作为私人帮忙最后再造一间房子。老木匠同意了。但显而易见,他干活心不在焉,做工粗糙,用的材料也是次品。房子造好了,老板把钥匙交给老木匠,并告诉他这间房子是送给他的退休礼物。老木匠傻了,心想早知是为自己造房,他一定会造得截然不同的。——或许我们以后不会有这样一间房子,但这“房子”还可以是其他事物,可以以其他种种形式回馈我们,就像当年我们都曾激动地朗诵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那段“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,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……”。因此,应该善待的,是我们在工作时候的点点滴滴,时时刻刻,日日夜夜……
特别欣赏实践家知识管理集团董事长林伟贤先生的一个提法:“每个人都要创造被利用的价值”,能被利用,说明我们本身蕴藏的知识和才华,可以愉悦他人,甚至造福大众,而不必孤芳自赏,囿于小我。因为只有每个人得到了尽情的绽放,团队才会有万紫千红的春天。每个人都应当有融入团队的信念和力量,使自己的价值得到升华,美国富勒博士说得妙极了:“你为越多人提供服务,你就可以创造越多的财富!”是的,当你愿意为别人服务的时候,你就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去为自己创造财富。特别是在我们这个资源整合的时代,就是多赢的时代,与别人合作越多,收益也就越多。
就从团队精神和个人态度这“两翼”出发吧,振响两翼,展翅翱翔,团队的天空将会展现得格外美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