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<  < 2011 - >  >>
1
2 3 4 5 6 7 8
9 10 11 12 13 14 15
16 17 18 19 20 21 22
23 24 25 26 27 28 29
30 31




近来翻阅旧报,看到苏中杰先生文章《还让学生尊孔读经?》(载《杂文报》2002119)时,忍不住想说上几句,同时还看到几位先生的大作(《杂文报》20021126),更觉如骨鲠在喉,不吐不快了。

无独有偶,除广东佛山一些中小学成立了“经典诵读班”外,济南市大明湖小学更是让《国学》列入了这所公立小学的正式课程,自然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(载《中国青年报》20021015),但基本是好评多于批评。

我非常同意杂文编辑在“编者按”中所说的,对“尊孔读经”的不同见解,其实是“殊途同归”,大家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中华文明在新的时代里更富有生命力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,我认定“读经”是必要的,而且十分重要。如果说“孔孟”、“四书五经”有过负面的影响,那是由于“左”的思想影响所及,尤其是“五四”以降,鲁迅等一大批文化人士以“打倒孔家店”为号,曾经痛快地破坏着“孔孟”家族的风光荣耀。但我们也应该看到,这一历史时期是有其特殊内涵的,是有历史赋予的特殊使命的,我们可以也应该看到,鲁迅等高呼“打倒”的志士仁人,很少有不具备深厚国学功底的。甚至可以这样说,正是因为他们有博大浑厚的精神来打底,才有后来厚积薄发的大家风范。是故,我们不应以偏概全。

话又说回来,我们对于“文化”的理解和把握,是应该辩证而观的,要注意其在形上层面到制度层面到器物层面的种种异同,不然众说纷纭,到头来还是各执一端。所以我以为,“文化”是一柄双刃剑,它既可以造福,同样可以为祸。一个显见的事实是,一方面科学在含情脉脉地拯救人类,另一方面科学又在大量地被运用于战争而进行着杀戳。当然,“读经”似乎还不到这份上,但是如果理解上偏执一隅的话,那么其导向的效能也必将南辕北辙。我以为,即使从常识的角度言,我们也不应忘记传统文化经典所带给我们的恩惠,因为许多人正是从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、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”、“择其善者而从之,择其不善者而改之”等等言语里读到悟到了治学修身的力量和信仰的。或许从器物层面上,我们可能会比较短见的削弱“读经”的作用,甚至将其归于“腐朽与没落”的末流;但近年来发生的社会公德败坏现象中,我们却分明看到了那么多“善小而不为,恶大而为之”的反常情形,这其实可以简单到用儒家的“克己复礼”四字就能做到。而且,“经典思想”经几千年而不易,不减其光华,这本身就说明其源远流长的生命伟力。而且,不知读者有没有注意到,国外有些企业将我国“传统经典”运用于管理之道,竟然效果超常,因而从制度层面而言,“读经”意义依然彰显。从形上层面就更勿论了,它对一个人的道德修养,境界提升,是极好的精神财富的积淀和奠基。我们根本不必杞忧,学生读经的是否过早。其实,“三岁知八十”,如今正是好时光。

我撰此文的目的倒不仅仅是“读经”必要与否的简单化命题讨论,而是想藉此表达自己的对于“经”的观念理解。因为,当下教育界,思想界(更遑论社会大众界),都有对“经”误读的现象存在,有的偏颇也甚。其实“读经”也好,“读非经”也好,关键总看怎么读,而既为“经”,则又有其特殊之性在,我想(就我个人的理解,),如果从“经”作为文化活动本身为了实现人的高贵,提升人类精神境界,中心是关怀并挺立独立的生命的高贵和尊严出发而读之得之,“读经”将是善莫大焉――从我私心里论,应该对它怀着“一腔温情与敬意”。

 
发表评论:
天涯博客欢迎您!